<tbody id="wzljd"><th id="wzljd"><pre id="wzljd"></pre></th></tbody>

    
    

    <menuitem id="wzljd"></menuitem>
    <ins id="wzljd"><option id="wzljd"><optgroup id="wzljd"></optgroup></option></ins><output id="wzljd"></output><menuitem id="wzljd"></menuitem>

    文苑擷英

    劉芳芳 散文——《陜北年味》

    作者: 劉芳芳     時間: 2023-01-27     

    陜北年味


    陜北濃濃的年味是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的。也就是說,恭送完灶王爺后,新春的序幕就算真正拉開了。入年的陜北,紅彤彤,喜洋洋的,在嚴寒、冷寂的氣候中,顯得更為濃烈和紅火。


    撣塵掃房子,殺豬、宰羊、做豆腐,蒸饃饃、炸年糕、漏粉條……男女老少各有各的忙,歡天喜氣地奔忙著,連空氣里都是喜慶的味道。

    掃房子,陜北人也叫掃窯。就是要把家里院落四處角角彎彎徹底清掃一番,全家人一起上手。平時夠不到的地方,想辦法也要夠到,要把舊年的污濁一掃而光。大掃除的重要步驟,是收拾門窗。以前是糊窗戶,把舊紙剝去,貼上新紙?,F在家家戶戶換成了大玻璃,要擦個窗明幾凈,日子才能亮亮堂堂。

    過年的吃食也講究,做豆腐要做一大鍋,漏粉條要掛幾長串,送完親戚朋友,自個兒還能吃多半個月。胖嘟嘟的是年饃,黃燦燦的是年糕,骨肉相連是酥雞,外酥里嫩是丸子,酸中帶甜的是黃酒,脆個生生是豆芽,做工細,講究多,醇厚正宗,唇齒生香。臨年的時候,母親都要挑著自己親手做的豆腐、油饃、酥雞、丸子等,翻過山,越過峁,穿過曲折的羊腸小道,去給幾十里以外的外婆送,我時常想起外婆嘴上兇心里甜的樣子,心里也跟著美滋滋的。

    年前,無論如何,都要去趕一次大集。四鄉八鄰的人們都去挑選年貨。集市上,鞭炮聲、叫賣聲、嬉笑聲不絕于耳,從東到西,從南到北,擠滿了人,熱鬧非凡。一眼望過去,枯老的大樹上,燈籠高掛,流光溢彩。各式各樣的對聯、福字,炮竹,干果,肉類……應有盡有。賣糖葫蘆的,賣爆米花的,對著人群,已經抑制不住扯著長長的嗓子吆喝了。對于小孩子來說,更是新鮮的不得了,平時難以買到的好東西到集市上都可以買到了。臨年,去一趟集市,肉有了,菜有了,調料有了,鞭炮有了,孩子們的新衣服新玩具也有了,紅紅火火的年就來了。


    過年這天,要貼對聯、貼窗花、掛燈籠。晚飯前,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貼對聯。莊戶人家要在自家灶神、石碾石磨處、牲畜圈貼對聯、焚香火。貼對聯也頗多講究。不能隨便張貼,更不能張冠李戴,雞肥蛋大要貼在雞窩上,出入平安要貼在大門口,青龍大吉要貼在石碾上……每一副對聯都融入濃濃的心愿和喜氣,紅紙黑字飽含著年的神韻。貼完對聯貼窗花,一張再普通不過的紅紙,在奶奶的一番操作下,成為一對對活靈活現的小動物,成為形態各異的字,字。到現在也不知道,一字不識的奶奶怎么剪出的這些花樣百出的新年窗花的。美麗的窗花粘起來,紅紅的對聯貼起來,火紅的燈籠掛起來,整個院子里紅紅火火,喜氣洋洋的。

    過年了,年夜飯總是重頭戲??梢哉f,年前做的豆腐、粉條、豆芽子等在這一天就紛紛出場了。平日里不屑于做飯的父親,總會重出江湖,特意露兩手自己的獨門特技。什么肉勾雞,什么醬牛肉,什么燒肉,什么炸海鮮……都是父親的拿手飯。待一道道美食都出鍋了,父親小心翼翼取來盤子,每一份挑出一些,派我們趁熱給爺爺奶奶送去。隨后,父親點上一根煙,出門放一個震天響的麻雷子,宣布開飯了,大家便開始動碗動筷,大快朵頤。年夜飯每年都能吃出新花樣,也象征著日子一年比一年好,有滋有味,回味無窮。

    吃完年夜飯,大人們盤腿坐在炕上,飲茶喝黃酒,一年的勞苦此刻蕩然無存。他們聊大天、看春晚,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。小孩子們舉著香,滿院子撒著歡兒,放鞭炮看煙花,別提有多開心了。


    除夕一過,秧歌隊就浩浩蕩蕩地來了。正月里來是新春,伴隨著嘹亮的嗩吶聲,去秧歌隊里甩開膀子扭幾圈,亮開嗓子吼幾聲信天游,踢幾回二人場子,扭得酣暢淋漓,鬧得紅天火地,唱得激情澎湃,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,這個年也就基本圓滿了。

    眼下又是一個中國年。古老的年俗中,人們不斷懷念,傳承,享受別有的味道,體會別有的淳樸和浪漫,希望每一個人無論走在哪里,都能擁有幸??鞓返闹袊?。

    (紅柳林礦業公司  劉芳芳)

    上一篇:白建偉 散文——《年味最是故鄉濃》 下一篇:陳緒桐 散文——《最是家鄉年味濃》